發掘鎮江文化 記錄鎮江歷史
——由地方文化專集《品讀鎮江》談起
鎮江報業傳媒集團文化副刊版面
記者 花 蕾
近日,由鎮江報業傳媒集團精選旗下《鎮江日報》《京江晚報》地方文化版優質稿件,匯集編校成冊的地方文化專輯《品讀鎮江》由沈陽出版社正式出版,與讀者見面。
《品讀鎮江》:帶領讀者領略鎮江文化
《品讀鎮江》一書共選文128篇,均為近10年來《鎮江日報》《京江晚報》文化副刊版面所刊載的精品力作。全書共分“史海鉤沉”“人物春秋”“文苑藝林”“宜地民風”“古城舊影”“地下名城”六輯,從詩詞歌賦、書畫典籍、民風鄉俗、影像資料、考古研究和與鎮江有關的眾多名人等多個維度,帶領讀者穿越千年時空,回顧感受鎮江的前世今生、城市傳奇。既有較高的史料研究價值,也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據該書編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報刊刊登的文章中初選出200多萬字進行大致歸類,根據每個專輯總量大致平衡的思路,進行下一步選稿??傮w思路是選擇那些具有新鮮性或是可讀性的稿件。所謂新鮮性,就是作者所挖掘的史料大抵出自“獨家”,并非人云亦云,在關于鎮江文化的其他讀本、論文集里讀不到。如喬長富《唐時“金陵”何所指》、嚴其林《張玉書的一次特別科考》、徐蘇《鎮江最早的原生典籍〈新定三禮圖〉》等,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所謂可讀性,就是作者的文筆優美,表達流暢,文章講述的事情有趣,能夠給讀者帶來較好的閱讀感受。如金存啟《1949年,福爾曼鏡頭下的鎮江》、秦蘇《鎮江老戲園舊聞軼事》、劉建國《夢溪園復建與考古》等,讀來都有酣暢淋漓之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書內配發的大量精美圖片。這些圖片來源主要有以下幾類:一類是博物館藏品圖片,或是圖書館古籍書影;一類是前人所繪古代名人肖像,或是山水圖卷;一類是鎮江古跡、景點等風貌照片;還有一類是近代的珍貴資料照片。圖片收集殊為不易,其間付出的艱辛與努力,茲不贅言。
《品讀鎮江》采用80克純質紙彩印,裝幀精美,色調淡雅?!镀纷x鎮江》的內容:“史海鉤沉”收錄的是一些與鎮江歷史相關的研究文章,通過梳爬剔抉,漉沙淘金,最大可能地還原史實和真相。“人物春秋”收錄的文章與鎮江歷史上的名人有關,研究對象既包括李白、蘇頌、薩都剌、張玉書、龔自珍、阮元、范用等大家,也涉及朱兆懷、朱中孚、楊惠敏等原本罕有人知者。“文苑藝林”的文章,與鎮江文學、藝術有關,《〈富春山居圖〉與鎮江》等選文,視角獨特,史料豐富,頗值一讀;北固山詞,閃耀著宋詞的天宇,“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北固山成就了宋詞里的巔峰之作。如果想了解鎮江的民俗文化,不妨讀一讀“宜地民風”里的文章,老鎮江的過年習俗,端午競渡,風味食品,南鄉的田歌,丹陽的廟會,以至于剃頭挑兒、市聲、書場、浴池……定格的是濃濃的城市記憶,淡淡的歲月的味道。“古城舊影”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個單元,那一張張老照片,穿越塵封的歷史,與數十年乃至上百年后的我們見面,既令人一飽眼福,大快朵頤,也留下無盡的歲月感懷。“地下名城”是關于城市考古文章的專輯,同樣頗具分量,“每一寸泥土都會說話”,地下的泥土可以說出藏在地下的鎮江城的歷史秘密。
歷史報紙數字化:從紙質保存到數字檢索
“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作為人類社會活動各個方面最原始的文獻,報紙可以說是歷史的第一份底稿。對于報社來說,報紙內容和歷史數據是報業核心資產。一份份報紙保存不易,查找更是不易。從十多年前,鎮江報業傳媒集團就開始建設報紙數字化工程。
據鎮江報業傳媒集團技術部主任鄒照明介紹,2006年,方正淵博數字資產管理系統上線,每天的《鎮江日報》和《京江晚報》的報紙內容就實時入庫。2010年,鎮江報業傳媒集團又開始了歷史報紙數字化的工作。
《鎮江日報》1956年8月1日創刊,當時叫《鎮江市報》,四開四版,周三刊。后面幾經??瘡涂?。后于1982年3月1日正式復刊,1985年1月1日正式改名為《鎮江日報》。因為幾經變動,1956年至1982年的老報紙早就散佚,報社自己也沒有存檔。數字化的早期工作搜集報紙就進行了好幾個月。當時主要是去鎮江檔案館和鎮江圖書館找尋舊報紙,一份份掃描,光掃描工程就進行了半年多。此外,還有熱心的市民聽說報社報紙要數字化,主動向報社提供自己珍藏的報紙。全程負責收集報紙的畢國鳳記得,提供舊報紙最多的是已經過世的老報人陳福根,他收藏了《鎮江日報》復刊以來、《京江晚報》創刊以來的所有報紙,全部仔仔細細按年份分類好了。1982年后缺失的報紙,幾乎都是他提供的。報紙版面稿件掃描完成后,又建立了檢索系統,可以根據時間、標題、作者、分類、關鍵詞等各種條件進行搜索,大大方便了信息的查找。2014年, 鎮江報業傳媒集團歷史報紙數字化工程數據庫建成,從此,報紙的采編人員可以方便快捷地查到報紙創刊以來每一天的內容。
《品讀鎮江》這本書就是由編輯人員從這個資源庫里選擇合適的稿件,再經精選編輯而成。一本書,折射了鎮江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見證了報紙從紙質保存到數字檢索的飛躍。
文化副刊:共同挖掘鎮江歷史文化資源
鎮江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江南名城。弘揚城市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助推鎮江高質量發展,是地方主流媒體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舵偨請蟆贰毒┙韴蟆穬纱髠鹘y紙媒,多年來始終致力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輝煌而璀璨的鎮江文化,特別是《鎮江日報》開設的《文化周刊》(后改為《鎮江周刊》)、《京江晚報》開設的“名城”版(后改為《名城周刊》),刊發了大量具有較高質量的文化精品力作,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多年來,鎮江報業集團的文化副刊聚攏了一批地方文化愛好者,刊發的稿件多次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甚至引起大討論。
鎮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的歷史到底有多久?有的說“兩千多年”,有的說“三千多年”,這兩種說法,誰說得對?鎮江報業集團文化副刊陸續刊發《鎮江歷史到底有多久》《鎮江建城春秋始》《鎮江及其建城考略》《鎮江建城史的初步研究》等文章從考古史方面對鎮江建城史進行深入討論,引起了廣泛關注。
為了弘揚鎮江文化,鎮江報業集團還組織了很多有影響力的文化活動。
鎮江報業傳媒集團牽頭主辦的書香鎮江·“增華閣”閱讀寫作大賽自1988年開始,一茬茬成千上萬的中小學生以及他們的老師和家長投入其中,而今“增華閣作文大賽”每年都能吸引數萬學子參加,成為影響力持續了幾十年的文化IP。
2014年,《鎮江周刊》和筑和地產合作,開展了“尋找記憶中的故鄉”大型征文活動,社會各界反響甚佳,隨后又在筑和地產打造的徽派書院開展“樵谷山房文化沙龍”活動,形式為讀書會、書畫筆會、攝影沙龍、音樂沙龍、琴會等。邀請知名作家、學者、名家前來座談或講課、交流,成了鎮江文化界當時每月一度的盛事。
2015年7月31日,月圓之夜,南山腳下,10余位中國頂尖古琴家,為現場600多名鎮江市民奉獻了一場視聽盛宴——“江南岸之夜”中國古琴流派名家雅集活動,此次雅集,中國古琴學會會長朱晞,副會長徐君躍、馬維衡、劉善教等古琴大家悉數登場,《流水》《山居吟》《平沙落雁》《湖畔楓吟》……一曲曲古樸優雅的經典曲目,在市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優美印象。
“用動情的筆觸、鮮活的文字挖掘歷史文化、講述動人故事,給人以豐厚的精神享受和文化啟迪。”這是鎮江報業傳媒集團文化副刊的使命,而現在,努力還在繼續……
記者短評
記錄當下,記錄歷史
□ 花 蕾
鎮江報業傳媒集團歷史報紙數字化工程數據庫完成后,已經有圖書館、醫院、學校、機關等來檢索他們需要的信息,社會意義十分顯著。鎮江報業集團和鎮江市圖書館開展資源合作,向市圖書館提供1980年以前的《鎮江日報》PDF格式數字化報紙10000版和此10000版在國家圖書館推廣工程范圍使用的版權。
“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報紙是歷史的第一份底稿”,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當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迅速,信息更迭也越來越快的社會背景下,報紙具備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就越來越凸顯:記錄歷史。以圖片、文字、影音等各種信息,記錄下每一天的鎮江當下。而若干年后,想了解當年的城市,保存得最系統和完整的,應該就是報紙。這也是我們將報紙數字化的意義所在?!镀纷x鎮江》這套書,只是一次試水,以后我們還將在諸多領域開展更為廣泛的嘗試。
責任編輯: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