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索街:曾經的鎮江藥材一條街
□ 賀 鶯
“當年,鎮江真的是個藥材業興旺的地方。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鎮江的打索街曾是國藥業各大藥行的集中地,如義大昌、立大永、壽康等,都在這條街上。”鎮江藥學會會長陳黎說,趙雅芝版本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第十七集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小青獨自一人來到鎮江繁華的集市,為白娘子在鎮江五條街上開的“保和堂”藥鋪尋找藥材供貨商。當她看到一家挺大的門面“徐記南北藥材行”,自言自語道:“想不到鎮江府也有這么大的一家藥材行,以后我采購藥材就不用南北奔波了。”
在鎮江市檔案館,一份1948年10月份的“鎮江國藥業同業公會理監事姓名清單”,記錄著12家藥材行的經理名。在這份清單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12家成為理監事的藥材行都集中在打索街、大西路、中華路段。這里曾是民國時期鎮江非常繁榮的一個地段。
與大西路和中華路的商貿多樣繁榮不一樣的是,打索街集中了鎮江大部分的藥材行,幾乎整條街開的都是藥材鋪行。檔案顯示打索街有5家藥行的老板是國藥業同業公會理監事,常務理事陰慎之的義大昌藥行就在其中。“立大永藥材行”位于打索街20號,“壽康藥行”位于打索街21號,恒大藥材行則位于15號。
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居住在大西路一帶、在藥店當過學徒或新中國成立后在醫藥站工作過的一些老同志回憶,當時的打索街就是藥材聚集地,街兩邊幾乎都是藥材行,產銷藥材有200多種,藥材大部分都是批發給蘇北的客商,還有10多種銷往香港及國外,每年1萬多擔。
那時的藥材店,基本上都是前店后坊,前面看病抓藥,后面是作坊和倉庫。今年97歲的滕宗匯老人回憶新中國成立前在打索街上學徒和開店的經歷,當時他學徒的店鋪就是壽康藥行,店面不大,是“夫妻店”,只有三四進,就在立大永的隔壁。當時的“立大永”和“壽康”與陸小波故居位于馬路同側,從陸小波故居沿著打索街往中華路方向向前五六個門面就是“壽康”,而“壽康”再往前一家店鋪就是“立大永”。立大永要比壽康的規模大,恒大正好跟立大永門對門,同樣的規模。在打索街上,規模最大的藥材行是義昌潤藥材行,不僅地方大,而且資金雄厚。
新中國成立前,鎮江的藥材行非常有規模,打索街上大大小小20多家店鋪里,除了一些當頭貨(也就是熱銷貨),很多店鋪的藥材都是“你家沒有的我家有”的狀態。畢竟中藥的品種多,每個藥材行能有200多個品種就已經非常好了。街上經常有大客商來,采購單上往往都有上百種的藥材,他們基本上都會從街頭買到街尾。有意思的是,對于這樣的大客戶,街上藥行老板會每天輪流請他們去中華樓或者宴春吃早茶或者吃飯。因為每天都有客人來,所以基本上藥行的老板頓頓都在外吃早茶。藥行老板會根據客商的大小區別對待,生意大的請吃午餐,生意小的請吃早茶。早茶的內容通常是兩個湯包、一塊肴肉、一碗鍋蓋面。吃過早茶或者中晚飯的客商往往會因為“不過意”,對于大家都有的一些藥材,分散開來買,在你家買點,到他家買點。
至于為什么藥材行會開在打索街上?有人分析說,因為這里靠著京口閘,水路運送貨物比較方便,蘇魯皖三省的藥材都在這里聚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鎮江市屬丘陵地區,全區皆產藥材,山上的藥材資源非常多。當時比較多的藥材有茅蒼術、桔梗、夏枯草、荊芥、生地、太子參、明黨參、柴胡、紫丹參……
新中國成立后,藥店公私合營后,合并成立了醫藥站,也就是后來的醫藥公司。醫藥公司在東門、京口閘等處都建有醫藥倉庫。桃花塢附近曾是市區唯一的中藥材種植場,種植過紅花、太子參、黃菊花等藥材,還養殖過鹿、烏骨雞等動物類藥材。
滕宗匯當年在醫藥站當過采購員、輔導員。輔導員的責任就是教導藥農如何采摘中藥材,鎮江周邊的十里長山、寶華山,他都曾經去采過藥材?,F在的廣東山莊原先住著許多藥農。他經常帶著這些藥農去采藥。他記憶中,十里長山的草藥非常豐富,有桔梗、威靈仙、草烏、太子參、明黨參、蒲公英、夜交藤、首烏……在春夏之交的時候,鎮江醫藥站會組織員工到寶華山去采明黨參。滕老的記憶中,一次大規模的采摘行動,收到了新鮮明黨參4000多斤,曬干之后也有1000多斤。
今年74歲的季龍寶,曾在打索街頭上的京口閘中藥倉庫工作過,在那練就了蒙眼識別中藥材的本領。他說,當時京口閘藥材倉庫和中藥材收購站在一起,兩進的房子,頭進是收購站,后進是倉庫。京口閘的藥材倉庫是批發倉庫,不僅供應著市區醫院和金壇、溧陽等10多個下屬縣,還有蘇北的都來這里批發。當年的茅蒼術、太子參、地榆、茵陳蒿、射干等鎮江都是主產地,供應滬寧沿線、蘇北地區?,F在鎮江很多山都被開發了,周邊環境也發生了變化,野生草藥已然難尋,像茅蒼術等道地藥材已經是瀕危植物。
打索街在城市規劃中已經拆遷,在這條街上,僅保留了打索街68號——鎮江名人陸小波的故居,留存著打索街的印象,見證著打索街的歷史。
責任編輯: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