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運河上的江南古鎮——呂城
呂城泰定橋(資料圖片)
文/王禮剛
《至順鎮江志》卷二記載:“呂城在丹陽縣東五十四里,吳呂蒙所筑,遺址尚存。鎮名取此。”北宋雍熙四年(987),置呂城為鎮,為丹陽四大古鎮之一,現為丹陽市東南片區中心城鎮。呂城已有1800余年歷史,記載著三國時期東吳的故事、京杭運河呂城段浚治的歷程。還記載著毛澤東對呂城農民情況的調查。
三國名將呂蒙筑呂城
呂城,初名庱亭,又名蒙城,位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所鑿的徒陽運河最南端,大運河從鎮中穿過,與常州市接壤。東漢建安五年(200),東吳大將呂蒙在此屯兵筑城,屯墾農耕,飼養軍馬。元至順年間(1330-1333),呂城殘垣還有遺跡存在。
呂蒙,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是繼周瑜、魯肅之后的第三位東吳都督?!度龂?middot;吳書·呂蒙傳》記載:“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時當職吏以蒙年小輕之,曰:‘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與蒙會,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殺吏,出走。后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間為言,策召見奇之,引置左右。”這段記載是說呂蒙十五六歲時,私自跟隨姐夫鄧當去攻擊敵軍。鄧當部下一個官吏認為呂蒙年紀小而輕視他。有一天,這個官吏又侮辱他,呂蒙憤怒之下殺了那個官吏。呂蒙出逃后,通過校尉袁雄投案,孫策覺得呂蒙非同尋常,赦免了呂蒙并留在自己身邊。
呂蒙跟隨孫權征戰,很得孫權賞識和贊譽。孫權在和陸遜一次交談中夸獎呂蒙,說呂蒙年輕時,認為呂蒙只是剛毅、果敢有膽量而已。待呂蒙長大成年之后,學問大增,眼界開闊,常有奇思大謀,僅次于周公瑾,只是言談舉止趕不上周公瑾。呂蒙謀取了關羽,謀略勝過魯子敬。
關羽和呂蒙成為了生死冤家?!肚骞饩w丹陽縣志》“摭遺”記載,呂城五十里內無關帝廟。相傳,呂蒙死后被封為呂城土地神。呂城一造武廟,每夜必有干戈斗聲,所以,呂城人互相告誡不建關帝廟。有一位卜卦行道者,借宿土神廟中,夜間雷雨大作,屋瓦皆飛。天亮了,道人仍不解其故。呂城當地人來看了,見卜者所肩布旗上畫有關羽像,卜卦人立即被逐出呂城。
呂城不建關帝廟還有一個原因,是呂城建了袁紹部將顏良神祠。顏良被關羽所殺,顏良與關羽也是勢不兩立。因此,呂城建立關帝廟,地方上不得安寧。有一位縣令不信,值顏祠廟會,故令戲班子演《三國志》雜劇。夜里,狂風忽起,卷蘆棚苫蓋至空中,斗擲而下,戲子有的被砸死。呂城十五里內瘟疫大作,縣令也大病一場,幾乎死于瘟疫。
清黃之履有一首《呂城懷古》:“龍虎江東業化塵,于今戶戶奉關神。紫陽史筆丹陽廟,總為千秋大業伸。”可能是詩人對呂蒙和關羽的緬懷吧。
孫權庱亭射虎
庱亭,是呂城之前的古稱,古庱亭位于今呂城鎮譚家塘村一帶,因孫權在此射虎而聞名?!秴侵?middot;孫權傳》記載:“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庱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至順鎮江志》記載:庱亭射虎“《韻書注》:庱,吳中亭名,孫權射虎傷馬地。”
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有一天早朝后,孫權見天高云淡,心情格外開朗,一時興起,即喚侍從張世出城狩獵。他們不知不覺來到了棲霞山一處斷崖絕壁前,忽見一只斑斕猛虎正在草叢中啃嚼樵夫孫子的尸骸。那虎聽見聲響嘯起一陣狂風,縱身向孫權坐騎撲來,孫權趁勢舉戟刺向老虎,老虎急轉身逃去。老虎在前面逃,孫權策馬緊追足有兩百里,這時,窮虎突然回頭,朝馬脖子就是一口,孫權在被掀下馬的同時,將手中雙戟向虎投去,正中虎身。也是與此同時,侍從張世一柄青銅橫刃的長戈擊中虎的天靈蓋。斑斕猛虎長吼一聲倒地斃命。
一只如黃牛般的斑斕猛虎被射死,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一下子鄉民們都來了。這時,孫權才知道,他們追虎已經到了丹陽呂城南二里的地方。地方百姓為了紀念孫權為民除害的英雄壯舉,將此地叫作“虎落里”。黃之晉《呂城雜詠》詩曰:“射虎庱亭意氣驕,英雄事業付煙消。至今虎落村前路,流水斜陽有斷橋。”
千百年來,呂城除了呂蒙筑城,孫權庱亭射虎的故事,還流傳著“呂蒙稻草筑城退曹兵”、“顏良救駕”等三國名人的故事。
徒陽運河呂城段的浚治
鎮江路總管府知事翟思忠在延祐七年(1320)《清微崇壽觀碑記》記載:“潤支邑丹陽南五十里呂城,實漕運之要津,置郵之孔道。”呂城,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從蘇州開鑿運河至奔牛,看到呂城以西丘陵地勢高昂,不易著手,望而卻步,只得把運河從孟河處入江。
徒陽運河秦時開鑿,地勢高于江,蓄水有難度,筑埭、閘、堰和浚河就成為運河蓄水保持水位的重要工程。庱亭埭,《元和郡縣圖志》云:“庱亭壘,在縣東四十七里。”是東晉時期徒陽運河上早期的蓄水工程。
呂城閘,是京杭運河鎮江段重要的梯級閘,在北宋淳化元年(990)即有閘埝。元祐四至八年(1089-1093)配建上、下閘。南宋慶元五年(1199)又配建中閘,修歸水澳等。
呂城閘,唐宋時屢建屢廢。唐寶應二年(763),建練湖泄洪堰閘。為便利漕運興建了呂城閘、張官渡閘等。元祐四年(1089),潤州知州林希,在呂城建正越兩閘,以調節水位,便利交通。宋紹興中(1131-1162),運使向子諲置呂城石[~公式~]。至治二年(1322),疏浚京杭運河從江口至呂城。弘治年間(1488~1505年),疏浚京杭運河鎮江至奔牛段。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疏浚京杭運河鎮江段,并修建黃泥壩閘和呂城閘。道光十五年(1835),巡撫林則徐修建呂城閘。
京杭運河丹陽段于宋天圣七年至嘉定十一年(1029-1218),共疏浚20余次。元代疏浚2次,明清時疏浚數十次。民國四至二十五年(1915-1936),先后疏浚5次。其中以民國二十四至二十五年疏浚工程最大,丹陽縣境全線疏浚。
毛澤東對呂城農民情況的調查
第179期《向導》周報
1926年10月25日,第179期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刊登了一篇署名潤之(即毛澤東)的重要文章《江浙農民的痛苦及其反抗運動》。
毛澤東在《江浙農民的痛苦及其反抗運動》調查報告里說,江浙兩省在中國為工商業特別發達之區,因此工人商人的地位容易被人重視。至于這兩省農民,便少有人重視其地位,而且多以為兩省乃太平富庶之區,農民并無多大痛苦。其實這種見解完全是皮相,完全是不明白江浙農村實際狀況之談。我們試一考察江浙農村之實際狀況,便知道實際情形與懸想完全相反。以下所述各縣具體事實,只算我們近來得到的一極小部分材料,然已足證明江浙農民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種太平富庶無多痛苦的農民。
毛澤東在《江浙農民的痛苦及其反抗運動》調查了呂城鎮農民兩件事,一件是反抗當鋪欺剝農民,另一件是反抗劣紳富農強迫農民繳錢戽水。
反抗當鋪欺剝農民事,呂城農民組織“當戶聯合會”,向呂城鎮當鋪算賬。證明農民有團結便可得到勝利,沒有團結,便讓奸狡的當商欺剝了全部的當物去了。
反抗劣紳富農強迫農民繳錢戽水事。呂城農民組織了一個“機器戽水合作社”,劣紳那一架戽水機器擺在那里沒有人理會,劣紳氣極了,用種種誣詞告到孫傳芳那里,孫傳芳派兵下鄉,以大索過激黨,捕去并通緝農民,聲言不用劣紳機器的人都要重辦。毛澤東在寫這篇調查報告時,案子還沒有完結。
毛澤東關于《江浙農民的痛苦及其反抗運動》,對當時江蘇和浙江兩省農民運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呂城,無論是吳鑿運河望而生畏,還是秦勇往直前開鑿徒陽運河,大運河育孕了千古之事,足以證明呂城千古文化之豐富,是京杭運河上的江南名鎮。
責任編輯:阿君